18年来,陈波老师特别信奉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“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,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”,因此在工作中,他总是勇挑重担,以苦为乐,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。
爱心育人—— 春风化雨细无声
1998年9月,三汊镇高河小学是他步上讲台的第一站,那是一个边远湖区学校,远离城镇,交通不便,工作、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,当时陈波老师担任六年级语文、思品、自然兼班主任工作,班上有一个叫小波(化名)的学生,他无父无母,跟奶奶生活在一起,养成了很多坏习惯,对于他的教育,陈波老师想了许多办法。每次的教学,陈波老师刻意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故事情节的表演,热情邀请他来参加,他刚开始不好意思,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。时间长了,参与的热情也慢慢高涨起来。陈波老师每天专门为他布置作业,一开始他要么不做,要么就说不会做。陈波老师没有放弃,总是热情地鼓励他。后来学校给陈波老师安排了一间宿舍,他让小波和他一起吃住,给予小波关心和照顾的同时,在做人、学习等方面引导他。后来得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双不幸车祸,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。从小到大,一直受周围伙伴的欺负,缺乏关爱,。针对这种状况,陈波老师号召全班同学都来关心他,帮助他,组织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(累计300余元),渐渐地,他变了,变得爱提问,爱思考,也爱帮助人了,他终于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了。
真诚沟通——架起一座心桥
2012年9月,他们班来了一个特殊的学生叫小磊(化名),小磊的父亲是聋哑人,母亲的大脑也有问题,常年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。这个孩子有多动症,下课时生龙活虎,打架闹事;一上课就头痛。有一段时间,他上课老打瞌睡,总是没精打彩,成绩下滑得厉害。在放学后的一个傍晚,陈波老师去了他家。一进门就听到了啪啪“砌长城”的声音,原来小磊的爷爷奶奶都很爱打麻将,不仅白天打,有时晚上也打导致他睡不好觉。他苦口婆心劝小磊的爷爷奶奶请他们不要打牌,这样既影响孩子学习又不利于孩子成长。小磊的爷爷奶奶当时承诺不打了,可时间一长,又打起来了。尽管这样,他没有放弃,一有时间,陈波老师就往他家跑,来的次数多了,连打麻将的人都认识他了,大家的眼神也由最初的不耐烦转为对他的钦佩。在他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,孩子最后终于有了可喜的变化,为了这个孩子,他前后到小磊家去过10多次。他坚持给每位家长手写一封书信,交流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等情况,他的这一行为使家长特别惊喜与感动。有一位家长在给陈波回信中写道:“我的孩子近来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大的进步,首先感谢老师的教诲。这是您的功劳。……我也学会了改变自己,换位思考,把主动权交给孩子,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对孩子影响甚大”。他设计了独特的报喜单、进步卡、表扬信等。工作时间外除了到学生家里走访,他还经常和学生家长电话联系。像这样的小事,对于陈波来说,数不胜数,不计其数。
潜心教研——路漫漫,不断求索
陈波老师爱看书,这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他把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,30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、省、市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得多次表彰。论文《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法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荣获一等奖;2013年10月,教师公开课《妙语稚言,绘制缤纷童话》和论文《飞跃班的故事〈生话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〉》均发表于省刊《帅作文》报上;《班主任也要学会“偷懒”》《班主任心目中的班主任》发表在《中国教育报》上;2015年10月,《留守儿童渴盼心灵滋润》刊登在《湖北日报》。2016年1月13日,《留守儿童的故事》在首届“全国教育工作者众筹一本书”百万大奖征文活动中,荣获全国三等奖,并在《中国教育报》发布。他所带的“飞跃班”和学生共同撰写的《飞跃班的日记和作文》《飞跃班的故事》在网络上备受关注。
学生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,省级表彰。他自己也在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中,荣获“硬笔书法九级”称号。2006年7月,2009年7月,2013年7月,参加湖北省“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”中小学教师培训,均被评为省“优秀学员”;2014年9月,荣获“湖北省首届新锐班主任入围奖”;2014年12月24日,他的事迹在《孝感晚报》上刊载;同年,在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上被评为“成长型教师”;2015年9月,被评为“孝感市先进关爱教师称号”;2016年7月,被评为“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”。
请输入验证码